新闻资讯
黄褐斑成因综合分析
日期:2011/4/19 阅读数:888
黄褐斑是美容界、皮肤科学界非常难对付的皮肤问题。发生黄褐斑的原因错综复杂。
一、黄褐斑的主要症状
黄褐斑是对称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颜色像煮熟的肝一样,形状又很像蝴蝶,所以又称蝴蝶斑、肝斑。此外,当孕妇怀孕时,由于内分泌发生巨大变化,往往也会出现黄褐斑,因此,我们也把这部分黄褐斑称为妊娠斑。
黄褐斑一般对称分布在颧部、鼻部、额部及口唇周围,通常不会发生于眼睑和口腔黏膜。主要表现为淡褐色到深褐色的色素斑,大小不一,最初为点状、小片状,之后会扩大及融合为形状不规则的斑片。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局部无炎症及鳞屑。不隆起,枯暗不泽,表面光滑。其色素会随着女性激素变化、日晒等因素而变化。
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与人体内部脏腑气血失调有关。比如,一些患肝炎晚期、肝硬化、肝功能极差的病人,其皮肤可能又黑又黄,同时可并发黄褐斑。但千万不要认为黄褐斑患者就一定有肝病。
二、黄褐斑的主要类型
黄褐斑仅限于面部,不会在身体其他部位出现。
1、轻重分型
(1)轻型
黄褐斑的面积只占面部皮肤的1/3以下(面部皮肤为190~2l0平方厘米,黄褐斑所占的面积小于63~70平方厘米),色素沉着色较浅、淡。
(2)重型
黄褐斑的面积大于面部皮肤1/3以上,色素沉着色较深、浓。
2、部位分型
(1)df部中央型
此型最为常见。黄褐斑主要发生在前额、颊、上唇、鼻,以正中为主。
(2)面颊型
此型的黄褐斑组要位于双侧颊部和鼻部,以颊部为主。
(3)下颌型
此型的黄褐斑主要位于下颌,偶尔也出现在颈部“V”形区。
3、深浅分型
(1)表皮型
黑色素主要位于表皮层内,呈淡褐色。用美容透视灯观察,色素程度加深,斑的颜色更加明显。
(2)真皮型
黑色素主要在真皮浅层,呈蓝灰色,色素沉着不明显,在美容透视灯下颜色不明显加深。
(3)混合型
黑色素既在表皮层内,又在真皮浅层,呈深褐色。在美容透视灯下,可以看到上面两种情况。
4、中医成因分型
依照中医的理论,黄褐斑主要分为三型:肝气郁结型、脾气亏虚型、肾水不足型。
三、黄褐斑的成因分析
引起黄褐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内分泌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炎症性因素、营养性因素等。
1、黑色素细胞代谢紊乱
黑色素细胞代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整个过程建立在许多物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所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黑色素细胞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色素性疾病。
2、物理性因素
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紫外线会直接导致人体内的酪氨酸酶活性增加,诱发黄褐斑。所以,黄褐斑有夏季重、冬季轻的规律。
3、化学性因素
酪氨酸酶的活性与铜离子密切相关,某些化学物质对羟基的亲和力大于铜离子时,会抑制羟基的活力,释放出铜离子,促使酪氨酸酶活性增强而导致黑色素增多。
4、内分泌失调
体内孕激素、雌激素的增加,会使酪氨酸酶不受谷胱甘肽的抑制,由此导致黑色素增加。因此,女性在妊娠期、绝经期,以及患卵巢肿瘤等妇科病时会发生黄褐斑。避孕药因为含有雌激素、孕激素,所以口服避孕药也会诱发黄褐斑。长期精神紧张抑郁也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从而产生黄褐斑。
5、代谢失调
肝病患者体内通常因雌激素增加、雄激素减少,容易出现黄褐斑。慢性肾功能衰竭、呼吸系统功能衰竭以及患血液病的人均可发生黄褐斑。
6、营养障碍
当慢性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甲硫氨酸、板胱氨酸及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烟酸或叶酸时,会发生黄褐斑。
一、黄褐斑的主要症状
黄褐斑是对称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颜色像煮熟的肝一样,形状又很像蝴蝶,所以又称蝴蝶斑、肝斑。此外,当孕妇怀孕时,由于内分泌发生巨大变化,往往也会出现黄褐斑,因此,我们也把这部分黄褐斑称为妊娠斑。
黄褐斑一般对称分布在颧部、鼻部、额部及口唇周围,通常不会发生于眼睑和口腔黏膜。主要表现为淡褐色到深褐色的色素斑,大小不一,最初为点状、小片状,之后会扩大及融合为形状不规则的斑片。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局部无炎症及鳞屑。不隆起,枯暗不泽,表面光滑。其色素会随着女性激素变化、日晒等因素而变化。
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与人体内部脏腑气血失调有关。比如,一些患肝炎晚期、肝硬化、肝功能极差的病人,其皮肤可能又黑又黄,同时可并发黄褐斑。但千万不要认为黄褐斑患者就一定有肝病。
二、黄褐斑的主要类型
黄褐斑仅限于面部,不会在身体其他部位出现。
1、轻重分型
(1)轻型
黄褐斑的面积只占面部皮肤的1/3以下(面部皮肤为190~2l0平方厘米,黄褐斑所占的面积小于63~70平方厘米),色素沉着色较浅、淡。
(2)重型
黄褐斑的面积大于面部皮肤1/3以上,色素沉着色较深、浓。
2、部位分型
(1)df部中央型
此型最为常见。黄褐斑主要发生在前额、颊、上唇、鼻,以正中为主。
(2)面颊型
此型的黄褐斑组要位于双侧颊部和鼻部,以颊部为主。
(3)下颌型
此型的黄褐斑主要位于下颌,偶尔也出现在颈部“V”形区。
3、深浅分型
(1)表皮型
黑色素主要位于表皮层内,呈淡褐色。用美容透视灯观察,色素程度加深,斑的颜色更加明显。
(2)真皮型
黑色素主要在真皮浅层,呈蓝灰色,色素沉着不明显,在美容透视灯下颜色不明显加深。
(3)混合型
黑色素既在表皮层内,又在真皮浅层,呈深褐色。在美容透视灯下,可以看到上面两种情况。
4、中医成因分型
依照中医的理论,黄褐斑主要分为三型:肝气郁结型、脾气亏虚型、肾水不足型。
三、黄褐斑的成因分析
引起黄褐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内分泌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炎症性因素、营养性因素等。
1、黑色素细胞代谢紊乱
黑色素细胞代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整个过程建立在许多物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所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黑色素细胞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色素性疾病。
2、物理性因素
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紫外线会直接导致人体内的酪氨酸酶活性增加,诱发黄褐斑。所以,黄褐斑有夏季重、冬季轻的规律。
3、化学性因素
酪氨酸酶的活性与铜离子密切相关,某些化学物质对羟基的亲和力大于铜离子时,会抑制羟基的活力,释放出铜离子,促使酪氨酸酶活性增强而导致黑色素增多。
4、内分泌失调
体内孕激素、雌激素的增加,会使酪氨酸酶不受谷胱甘肽的抑制,由此导致黑色素增加。因此,女性在妊娠期、绝经期,以及患卵巢肿瘤等妇科病时会发生黄褐斑。避孕药因为含有雌激素、孕激素,所以口服避孕药也会诱发黄褐斑。长期精神紧张抑郁也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从而产生黄褐斑。
5、代谢失调
肝病患者体内通常因雌激素增加、雄激素减少,容易出现黄褐斑。慢性肾功能衰竭、呼吸系统功能衰竭以及患血液病的人均可发生黄褐斑。
6、营养障碍
当慢性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甲硫氨酸、板胱氨酸及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烟酸或叶酸时,会发生黄褐斑。
- 上一篇:补充肌肤所需营养 吃出美丽健康容颜
- 下一篇:黑色素的代谢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