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化妆品招商网

首页 > 日化资讯 > 详情

新闻资讯

创新之手搀扶羸弱日化业

日期:2010/12/13  阅读数:749

  本土日化业目前的处境着实让人揪心。

  12月6日,全球最大香水公司科蒂集团与丁家宜正式公告宣布:双方已达成了股份购买协议,科蒂将获得丁家宜控股公司的大多数股份。这是继小护士“外嫁”欧莱雅、大宝“联姻”强生(中国)后,化妆品行业又一本土品牌被外资收入囊中。

  11月23日,霸王集团[3.10 -0.32%]发布盈利预警公告称,受“二恶烷事件”影响,2010财年业绩将有大幅度下降。业内人士认为,霸王作为国内第一洗发水品牌,恶性事件造成的业绩下滑,将会使本土日化品牌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对“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制造业”行业规模以上451个企业统计显示,2010年1—8月主营业务收入709.41亿元,同比增长13.91%;但利润总额只有65.8亿元,同比减少9.43%;亏损企业77家,亏损额5.12亿元,同比增长63.85%。

  虽然国家统计局只给出了前3个季度的数据,但已经足够说明2010年整个洗涤市场的整体状况。业内人士指出,今年日化行业亏损面加大,与其成本的增加不无关系。目前日化业的主要原料表面活性剂、烧碱等价格都比去年同期增长6成以上,而人工、运费等物流成本也在增加。但是作为快速消费品,日化业一直竞争激烈,想在终端市场上转嫁成本很难。

  更让本土企业头疼的是,宝洁等国际巨头正利用资金优势在终端卖场发起了新一轮的低价“抄底”,这无疑更是一种折磨。

  据了解,中国日化产业整体规模已超过2000多亿元,但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品牌等方面还相对薄弱。用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商标协会会长李建中的话说就是:“中国日化产品的市场非常巨大,但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的没有一个民族品牌。”

  目前,国外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0%,一线城市一直都是外资品牌的“地盘”。本土企业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市场和农村地区,而如今众多跨国日化巨头更是将触角伸向这些地方,这使已经退守在中低端日化市场的本土企业无路可退。

  分析人士指出,除上述成本上涨的因素,外资企业的强势竞争、国内企业大打“价格战”、产品的同质化和低质量也是日化企业利润空间压缩的主要原因。

  记者注意到,随着利润的下降,日化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也放缓了,创新产品只占总产值的1.6%。

  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副司长武晓明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多数日化生产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配方,“拿国外的原料和配方,自己搅和搅和就拿到市场上卖了。研发力量十分薄弱。”

  所幸的是,11月25日国家科技部等15个部委在北京宣布,将联手推进中国日用化工品产业整合和科技创新,培育在高科技支撑下的日化产业集群。

  为将此项工作顺利推进,全国高科技日化产业化委员会同期也在京成立。

  据悉,除积极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推动中国日化产业整合、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外,全国日化委还将探索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实现创新资源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并尝试探索日化产业链整合,打破行业壁垒,引导日化产业领域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