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化妆品招商网

首页 > 日化资讯 > 详情

新闻资讯

看到洋品牌就腿软 究竟谁是卖国贼

日期:2009/7/1  阅读数:1162

   偶然间看到一条新闻,某国际化妆品公司旗下的高端品牌即将进驻北京、上海,其明星面霜的单价高达到7000元人民币。我感觉头顶冒起了缕缕青烟,虽然我买不起,但是我相信总有买得起的中国人,不然这个品牌是到中国来喝西北风的?更让人冒烟的是,我们还没有一个品牌的某个单品可以达到其价格的1/10,而且更多的还在人家1/100的水平上混呢。现在的中国无论经济还是科技实力都应当算是进入了世界的前列,至少与当年的积贫积弱已经完全不同了。那么是什么让现在的中国市场如此“容不下”自己的品牌?我们是不是丢弃了民族的骨气和勇气?是不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自动向洋品牌妥协投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探究竟。

  【市场】被中高端市场接受何其难?

  说到积贫积弱的年代,让我想起两个品牌,杭州孔凤春和扬州谢福春。当年那个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使用的是孔凤春的鹅蛋粉,而如今我们有几个人还记得孔凤春这个品牌?又有几个人真的把它当做宫廷贡品一般的崇拜?几乎没有。一个多世纪里被骂作卖国贼的慈禧太后或许对于美容化妆品这个行业来说还是一个中流砥柱式的人物,而在现今这个靠经济实力而非坚船利炮说话的年代,用着高级舶来品的所谓的中国贵族或许真该被骂做卖国贼了。的确,在化妆品这个领域仍有很多消费者唯洋货是尊,他们相信欧美的科技、欧美的高品质原料、欧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甚至欧美的标准,以至于更偏激者,他们对于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欧美产品也完全不信任,而以使用原产品购买的产品为荣。

  诚然,中国的化妆品行业和化妆品市场起步较晚,作为一个“皮毛”行业,化妆品业与其他快消行业一样更多的成为民间资本参与和关注的行业之一。但是与其他快消行业不同的是,化妆品是需要核心技术支持的一个行业。在缺乏核心技术的灵活的个体经济的冲击下,拥有核心技术的国营资本一方长期处于生死边缘。从长远来说,这样的结局或许对其他快消品行业影响不大,但却严重影响了化妆品业未来的发展。弊端在今天开始显现。个体化妆品企业在市场上赚足了钱却找不到产品升级和获得市场更多认可的突破口,只能带着赚来的第一桶金“跳槽”。而长期在喧嚣中沉默的传统企业也因为对行业疏远已久而一时难以进入状态,不要说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就是其核心技术想要升级换代也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此同时被国家忽视的化妆品行业在行业标准、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消费者在亲历或者听说过无数次失望的经历后,只能选择掏更多的钱买外国和尚念得经。

  消费者是最可爱的,他们因为喜爱而接受;同样的,他们也会因为失望而放弃。本土化妆品企业想被中高端市场所接受,远远不是一个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加顶级的核心技术的个别企业就能完成的,这中间所需要坚持、勇气和更多的关注。

  【渠道】被中高端渠道接受何其难?

  前阵子看到国内某A类百货的化妆品负责人撰文,对本土化妆品品牌难进A类百货的原因给予了详细的分析。这当中有品牌发展中所必然经历的历史原因,同样也与A类商场的“殖民地”心态有关。

  在这篇文章中,该负责人对本土化妆品企业目前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做了详尽的阐述,并认为这是本土化妆品企业难以进入A类百货的关键原因。的确,作为化妆品行业最顶级的渠道,对于品牌选择的严格程度是可以预见的。但是作为A类商场,其本身所带有的强烈的“移民”和“殖民”心态也成为本土化妆品品牌进场的一大门槛。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人们以及商场自身对于商场的认识是否过分洋化。比如,逛街叫血拼,音译自英文shopping;购物广场是 shopping mall的翻译;几乎所有的柜台上的产品清一色的洋logo,而传统的百货商店模式早就过时到外祖母的骨灰盒里了。舶来的高端A类商场在改革开放后迅速的发展成为国际一线品牌的聚集地,除了食品区你简直怀疑你是否身处祖国,而且越是高端的百货这样的倾向就越明显。

  现代的建筑,明亮、高大、宽敞的厅堂,大面积的玻璃墙,这些西方现代建筑风格中包裹着一个潮流的梦想,这个梦想来自西方。如果我们深入了解现代化妆品所包含的内容,那么梦想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一书中这样描述道生活用品不仅是“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且被“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并愿意为后者掏钱。我们必须承认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任何一个国际化妆品集团都为自己的产品打上了标签,时尚达人口中的一线品牌、二线品牌……正是商业集团的刻意而为,这些标签只不过是为了满足消费者“耍弄”的需要。

  本土化妆品品牌之中没有梦想、没有可供“耍弄”的“元素”,何以指望被消费社会的经典产物,处处充满华而不实的炫耀的高端A类百货所接受?因此,像家美乐、丸美这样故作神秘的假洋货才能够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至今仍旧能够在商场里占据着不错的位置。而商场对此没有任何异议,从民族情绪出发,这样的表现简直可以称作冷漠。如果说商场是为消费者选择最好的商品的话,倒不如说它的存在不过是各类高端品牌举办的一个大party。他们自我展示着,各自炫耀着,为你描绘了一个想象中的美好社会,而其背后的目的无非就是追求财富。

  【企业】做中高端品牌何其难?

  中国不是没有能够做的好的化妆品品牌,但是很多品牌都折戟于升级之路上。问题总是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还是凡心未了,不懂得要做到曲高和寡总是要放弃一些东西的。甘于寂寞的确是很痛苦的,尤其对于目前活跃的化妆品企业更多的来自民间资本更是如此,只有在对财富的追求达到某个顶点后,资本家们才会附庸风雅般的考虑文化层面的问题,而目前毫不客气的说大多数本土化妆品企业仍以追求财富为主。这并非批评本土化妆品企业的企业家们,事实上资本永远是逐利的,即使是现在的国际化妆品巨头们也不得不庸俗的追求着经济利益。因此为了实现大量盈利的同时获取高利润,国际化妆品巨头们采取多产品、多品牌、多渠道互补运作。

  因此说白了,本土化妆品企业与国际巨头们的差距无非是谁更能顶住高利润产品的寂寞压力,保留着那部分今天、明天可能都在亏钱的品牌和产品,并对他们充满信心,而不断强化品牌可供“奢侈”的那个概念,期待着某一天该产品能够实现其高溢价带来的利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本土的化妆品企业内部经历了最残酷的原始竞争,竞争中的胜者无疑是国人的骄傲。而中国化妆品业的残酷竞争期远未结束,因为即便是竞争中的胜者也很容易的就被来自更加发达的市场上的强者吃掉。这是竞争,不存在所谓的仁义道德,只能自省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面对上述的重重困难,本土化妆品企业在胜利的走完某条成功之路之后面对的迷茫是旁人所无法理解和解释的。看不到出路,如何能够走出这条路?

  本土化妆品企业有没有出路?还是只能在低水平之路上前赴后继?我是个乐观的人,我相信总会有一个希望之星出现。当然这种情况不仅需要在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某个不寻常的契机成就这一梦想。